精细挑选30篇物理学论文精选

时间:2024-02-25 08:30:27 编辑:论文211网

从智能制造到经济与社会全方位智能化重塑

时间:2022-01-22 13:05:41 作者:胡汝银
依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通过智能产品、智能生产、智能服务和C2B大规模定制,制造全流程、供应链全链路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贯通,全面协同,将全面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引发广泛的创新和技术进步,突破劳动力等各种资源与技术瓶颈,形成包容性产业生态圈,并最终推动实现企业、产业、经济与社会全方位智能化重塑。

光伏电池室内光能采集系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时间:2023-07-13 00:35:49 作者:朱树盛,张翠苓,方健海,刘冲,李阳,吴绍航,麦耀华
摘要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届时将存在数量庞大的室内物联网设备。尽管大多数室内物联网设备是低功率产品,但它们通常是分布式的,且需要定期更换供电设备,这会导致成本增加和工作不便,而环境能量采集技术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环境中的光能是最值得被开发利用的能源之一,光伏电池室内光能采集系统正是通过采集周围光能并转换成电能,达到为室内低功耗物联网设备供电的目的。本文针对如何最大化地延长光伏电池室内光能采集系统为室内低功耗物联网设备供电的时间这一主要问题,从高效率采集室内光能、最大功率点跟踪和储能选择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综述。首先通过对比分析室内光源下带隙值,串并联电阻的大小和电池种类对光伏电池弱光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高效率采集室内光能的方案;其次从工作原理、优缺点和技术特征等方面分析讨论各类最大功率点追踪技术,指出开路电压比例系数法可能最适合用于室内场景下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追踪;最后分析和讨论超级电容和可充电电池各自存在的优缺点,指出在光伏电池室内光能采集系统的储能选择方面,可充电电池与超级电容结合使用的储能模块可能是一个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推进室内光能采集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点聚焦太阳炉设计方法与研制实践

时间:2023-02-04 06:23:45 作者:张喜良,崔芝瑛,臧春城,朱会宾,白凤武,王志峰
摘要 从聚光原理、光学计算、硬件设计,到安装与调试,详细介绍了点聚焦太阳炉的研制过程。根据当地用户的需求和太阳能资源,通过自行设计的光学软件,计算出典型日一次反光定日镜在二次聚光器截光口平面上的照射情况、二次聚光器的最佳焦距以及焦平面焦点处的峰值热功率。模块化设计的一次反光定日镜,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简化了一次反光定日镜的整体支架,同时给运输和安装带来了方便。单元反光镜反光面采用12点支撑,为定日镜的单元镜面调平创造了条件。同样采用模块化设计的二次聚光器,有利于制造成本的降低,方便运输和现场安装。反光镜单元面型可调,大大增强了点聚焦太阳炉参数的适应性。通过样机研制,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基于鹰式装置实海况发电量的波浪能可利用性探究

时间:2022-12-07 13:19:08 作者:王振鹏,游亚戈,盛松伟,吝红军,陈爱菊,张 超
摘要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的深入,波浪能转换逐渐成为新能源工作的研究热点。本文对中国南海永暑礁附近海域的波浪能资源进行调查,结合鹰式波浪能装置的发电效率,对波浪能的发电量进行估算。同时以日均满负荷工作小时数为考核指标,将波浪能与太阳能、风能的发电情况进行对比,证实在偏远海域开发利用波浪能的可行性。同时验证了漂浮式多能互补发电平台能量供给的可行性,为深海资源开发,尤其是解决偏远海岛驻军、居民的用电困难提供新技术。

非跟踪低倍聚光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的实验研究

时间:2022-04-27 07:39:16 作者:朱艳青,李注苓,李育坚,王雷雷,钟柳文,史继富,徐 刚
摘要 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但存在分散性强、能量密度低、不稳定等特点,因此为了得到高能量密度和稳定的能量供应,需要解决聚光和储能两大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采用非跟踪低倍聚光的集热器和保温效果良好的储热油箱,提出了一种非跟踪低倍聚光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基于几何光学原理,模拟了热管式真空管和半圆聚光器的不同放置方式和位置的聚光效率,制作了半圆形聚光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系统,选择了合适的储热油箱并进行了保温效果的理论计算;最后对该系统进行了集热性能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半圆形聚光器的聚光下,系统的瞬时效率截距为0.66,热损系数为2.53 W/(m2•℃)。该系统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用热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铁路5G-R基站太阳能供电架构及应用

时间:2023-02-07 11:05:25 作者:赵耀
针对铁路5G专用移动通信(5G-R)系统基站布置密集、单体功耗高的特点,结合铁路无线通信的需求,研究采用太阳能(PV)为5G-R系统基站的射频拉远单元(RRU)设备供电的方案。对比分析5G-R系统RRU设备日用电规律及太阳能电池日发电规律,确定了采用太阳能结合储能与外电源的供电体系,通过比较几种太阳能电池与外电源组合供电架构的经济性与可靠性,推荐采用直流侧切换的供电架构,并进一步提出了采用直流侧智能配电的太阳能供电方案。本研究在保证5G-R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的同时,通过采用太阳能供电方式降低了铁路5G-R系统对外电源的需求。

基于零知识证明的多实体RFID认证协议

时间:2022-04-27 14:04:28 作者:白 煜,滕建辅,张立毅,刘彦龙
物联网的发展对射频识别(RFID)系统的安全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虽然基于密钥阵列的RFID认证协议解决了传统RFID认证协议在多实体环境中存在的内部攻击问题,但基于交换实体身份信息的认证方式存在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基于零知识证明的多实体RFID认证协议(MERAP)。该协议采用分布式密钥阵列抵御内部攻击,利用零知识证明方案实现双向认证时敏感身份信息零泄露。性能分析结果显示,MERAP协议在维持一定复杂度和标签成本的基础上,可抵抗包括重传、跟踪、拒绝服务和篡改等多种外部攻击和内部攻击。

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并网系统SISO环路增益建模与重塑控制

时间:2023-09-04 17:22:29 作者:郭小龙,杨桂兴,张彦军,周毅
摘要 储能变流器是连接储能介质与电网的核心装备,当变流器控制参数与电网阻抗不匹配时,易出现失稳现象。为了分析构网型(GFM)储能变流器的并网稳定性,本文提出一种功率同步环主导的单输入单输出(SISO)环路增益模型,结合频域控制理论中的幅值、相位裕度实现对GFM储能变流器并网系统小干扰稳定裕度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GFM储能变流器在弱电网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但是在强电网下系统稳定裕度不足;因此,提出一种基于虚拟阻抗的GFM储能变流器并网系统环路增益重塑控制策略,并研究虚拟电阻、虚拟电感对系统抗噪声干扰、稳态运行点及稳定性的综合影响规律,给出参数的整定建议。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控制类课程群体系构建与实践

时间:2022-12-25 16:10:29 作者:鲁春燕,李炜,刘微容,王志文,蒋栋年
摘要 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兰州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控制类课程群体系构建与实践。围绕毕业要求能力达成,首先构建“控制理论与工程实践”课程群,明确各课程对毕业要求能力达成的支撑关系;进而制定更新课程群能力型课程目标;最后重组优化课程群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课程群所承载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实践证明,“控制理论与工程实践”课程群对自动化专业学生能力的提升收效显著,对其他工程类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构建与实施有一定的示范与推广意义。

一类非线性系统模糊自适应固定时间量化反馈控制

时间:2022-09-20 21:33:28 作者:王焕清,陈明,刘晓平
摘要:研究了一类严格反馈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模糊自适应实际固定时间量化反馈控制问题. 基于李雅普诺夫有限时间稳定理论、自适应模糊控制理论及反演控制算法, 提出了一种非线性系统模糊自适应实际固定时间量化反馈跟踪控制方案. 所设计的控制方案能够保证闭环系统的输出跟踪误差在固定时间内收敛于原点的一个充分小邻域内, 且闭环系统内所有信号均有界. 最后, 数值示例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时变论域下红绿灯配时的语言动力学分析

时间:2022-11-06 11:16:17 作者:莫红,郝学新
摘要:城市道路不同时刻的车流量变化很大,建立与车流量变化相适应的红绿灯动态配时模型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减少出行者的等待时间.本文通过综合时变论域、平行控制理论、语言动力系统(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LDS),提出了一种新的红绿灯控制方法.该方法以红绿灯不同时刻周期时长所形成的序列为时变论域,由各相位的排队长度确定对应的通行序列与时长,得到时变论域下红绿灯配时方案.该方案形成一个由实时车流数据驱动的动态模糊规则库来对红绿灯配时周期及相位通行序列与时长进行动态调整,进而形成红绿灯配时演化过程的语言动力学轨迹,最后通过实例验证该方案的有效性.

水电工程水泥灌浆智能控制方法与系统

时间:2023-07-28 22:46:22 作者:樊启祥,黄灿新,蒋小春,王克祥,黄伟,杨宁
水泥灌浆是水电工程基础加固和防渗的重要措施。面向水泥灌浆核心工艺过程控制,基于“全面感知、真实分析、实时控制”的闭环智能控制理论,本文提出了三区五阶段P-Q-C-t联动智能灌浆控制方法,通过灌浆压力P、注入率Q、浆液密度C、岩体抬动值ΔH、浆液温度T及灌浆历时t的实时联动智能控制,实现了正常灌浆和特殊情况灌浆一体化智能识别和控制。研发了智能灌浆单元机iGC和智能灌浆管理云平台iGM组成的智能灌浆系统,实现了水泥灌浆一键式闭环智能控制。在乌东德、白鹤滩等水电站的固结灌浆和高压帷幕灌浆工程中应用显示,该方法与系统提高了水泥灌浆工程的施工质量,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基于改进多核学习的多传感数据分类方法研究

时间:2023-02-21 22:35:03 作者:范嘉玮, 祝海江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中结合多个数据源互补信息提高数据分类准确率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物联网无线传感器采集到数据的多源异构特性,给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多核学习支持向量机(improved multi-kernel learning-support vector machine,IMKL-SVM)的IoT数据分类方法。传统的多核学习方法中核函数主要是采用经验法选取核函数类型及参数,本文改进方法在确定核函数类型及参数时分为两步:首先采用交叉验证方法初步确定核函数类型及参数;其次在第一步结果中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同时训练样本和优化多核函数的类型及参数。实验中针对温度、湿度、光照、大气压力等4种数据设计了两组数据——第一组数据被标记为上午、中下午、傍晚、夜间4类,第二组数据被标记为白天、傍晚、夜间3类,比较了本文的IMKL-SVM方法、单核SVM方法及传统MKL-SVM方法在两组数据集上的分类准确率。此外,针对UCI公开数据集AReM进行了分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IMKL-SVM方法针对具有多源异构特性的物联网数据实现了较高的分类准确率。

CTAB 作用下 CuInS2纳米材料的溶剂热法制备研究

时间:2023-03-02 09:16:18 作者:郭健勇,陈 稳,陈飞明
近年来,三元系铜铟硫CuInS2(CIS2)光伏材料以其高吸收系数(可达10-5 cm-1)、较高的理论开路电压值和较好的环境兼容性,成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溶剂热方法,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在180 ºC、32 h条件下合成黄铜矿结构CIS2纳米粉体基础上,研究表面活性剂CTAB对CIS2合成的影响,结合SEM、TEM等测试分析对CTAB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

活立木生理干燥过程中水分传输和散失机制探讨

时间:2023-04-29 10:42:30 作者:王哲,王喜明
摘要: 木材中的水分会严重影响木材加工和使用性能,必须通过干燥使木材含水率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常规蒸汽干燥耗能大、干燥缺陷多,热泵除湿干燥、太阳能干燥等新型节能干燥技术工业化应用尚不理想,因此,本文从木材水分来源和树木水分生理特性出发,探讨基于蒸腾作用降低木材水分的活立木生理干燥理论和技术,并从水分与植物生理的角度阐述活立木生理干燥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树叶水分蒸发研究进展,总结叶内水分可能的3种蒸发位点,即暴露在内部气体空间的所有叶肉细胞和表皮细胞、气孔下腔室周围大部分区域的叶肉细胞和表皮细胞以及气孔下腔室周围其他区域的叶肉细胞和表皮细胞。通过分析植物体内水分传输机制研究进展和现状,总结植物叶内水分传输的3种可能途径,即通过胞间连丝的共质体传输途径、通过水孔蛋白的跨细胞传输途径以及通过未栓化细胞壁的质外体传输途径。阐明被广泛用于解释木质部水分长距离运输的内聚力-张力学说,分析其目前存在的争论及一些新提出的学说,如补偿压学说、多驱动力学说或水门学说,并分析木质部水分运输过程中时常发生的空穴和栓塞现象及其可能的恢复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研究活立木生理干燥过程中水分传输和散失机制的几个重点和方向:一是探讨生理干燥过程中处于水分胁迫状态下树叶叶孔蒸腾和角质层蒸腾之间的关系;二是探讨生理干燥过程中处于严重水分胁迫状态下树木叶内水分传输途径和蒸发位点;三是探讨纹孔等微观构造在木质部水分长距离传输中的作用以及在空穴和栓塞产生和恢复过程中的作用;四是探讨生理干燥过程中木质部内空穴和栓塞的产生和恢复机制及其对水分长距离传输的作用和影响。

露天开采对环境的扰动行为及其控制技术

时间:2023-06-05 13:04:24 作者:田会,王忠鑫
阐述了露天开采产生环境扰动的概念,基于扰动对象和矿田开发阶段确定了扰动行为的分类方法,提出了扰动行为具有自恢复性、过程性和可控性等特征。创建了扰动行为的管理控制理论,其基本原理是将露天矿区的环境背景值作为基准值,以露天矿开采后恢复原始环境为最低控制目标,对扰动行为实施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与控制,确保露天矿开采后的周边环境恢复到原始状态,力争实现对周边环境的重构和改善。提出了"扰动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用于量化露天开采对环境的综合扰动程度,建立了露天开采对水、大气、土地和生态环境扰动的分类控制指标,共4大类7个指标。研究了中国典型露天煤矿的扰动系数,构建了扰动控制关键技术体系。提出的综合扰动程度评价指标主要适用于露天开采,对于矿井开采也可提供一定借鉴。

气象要素对太阳能电池板温度的影响

时间:2022-05-14 00:53:19 作者:潘进军,申彦波,边泽强,王香云
摘要:温度升高会引起光伏电池发电效率下降,电池板温度是确定温度折减系数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尚没有充足的外场实测电池板温度数据。该文基于北京南郊太阳能试验站2010年全年逐时电池板温度、气温、地表温度、斜面和水平辐照度实测数据,分析了电池板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其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电池板温度与气温和斜面辐照度的综合相关或与地表温度的线性相关最好,但实测数据不易获得;电池板温度与气温的线性相关较好,数据较易获得且质量有保证,从现实可行性考虑,是推算电池板温度最实用的相关方程;电池板温度与气温和水平辐照度的综合相关可以作为辅助方程,用于推算气温较高情况下的电池板温度。基于2010年电池板温度实测数据和加权计算的方法,得到北京地区年平均光伏发电温度折减系数约为2%,最高可达到13.3%。

重庆地区屋顶太阳能与地源热泵复合热水技术应用初探——以后勤工程学院绿色建筑示范楼为例

时间:2022-08-17 12:01:35 作者:李蒙
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地源热泵已发展成为一种应用较成熟的技术。然而当建筑功能及使用等原因而出现季节冷热负荷不均衡时,容易对地源热泵系统使用效果造成不利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文章以实际工程项目为案例,探讨和归纳屋顶太阳能与地源热泵复合热水技术在重庆地区的应用条件和可行方案,并进行系统计算分析,以期为重庆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基于流动被动控制的仿生丁坝结构分析

时间:2022-09-07 03:27:05 作者:徐 鹏,陈 阳,谢 锋,李东风,张向前,舒 展,李泽挺
丁坝在传统应用中损毁严重,而水毁的主要原因是丁坝坝根处冲刷所造成的,基于流动被动控制理论,通过在丁坝坝头位置放置预制的仿生消涡装置,改变丁坝表面的结构形状,抑制边界层分离,减少坝头处产生的周期性旋涡,从而增加丁坝的使用年限,降低丁坝的维护成本;并且结合仿生学与空气动力学相关知识,为传统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工民建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分析

时间:2023-05-30 14:41:13 作者:尹晓娟
在工民建施工过程中应用节能建筑技术,对实现建筑节能环保,降低城市环境污染有重要意义。工民建筑节能工程需要对建筑物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与创造,并且利用合理的设计保证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其主要应用技术包括太阳能技术、建筑节水技术、建筑施工节电技术、土地资源节能技术、墙体保温节能技术等。应通过综合政策导向和市场调节机制大力培养相关技术人员、推动节能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得到更广应用。

永磁外转子矿井提升机控制系统研究

时间:2022-07-29 15:39:33 作者:郑力奎,寇子明,吴娟.
永磁外转子多绳摩擦式矿井提升机工作过程中,负载的波动会影响提升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对提升机的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提升机结构和控制理论进行了分析,根据其隐极转子结构的特点,选择了采用id=0的矢量控制策略,同时提出了采用平滑速度曲线和滑模速度控制器优化提升机运行稳定性的方法,并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对滑模速度控制器的稳定性进行了判断;然后,采用simulationX软件搭建了提升系统机电一体化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研究;最后,结合现场试验结果,对仿真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加速度突变对提升机速度超调有明显影响,提升机q轴电流与加速度明显相关;仅采用平滑速度曲线使提升机的速度超调减少了68%,但对负载波动引起的速度波动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仅采用滑模速度控制器使提升机的速度超调减少了73%;在同时采用平滑速度曲线和滑模速度控制器时,提升机的速度波动减少了90%,且对负载波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物联网环境下混流生产车间两级动态调度研究*

时间:2022-10-13 00:13:50 作者:汤洪涛,王大国,支文全

船舶舾装智能管理应用与分析

时间:2023-03-22 10:19:18 作者:强文清, 秦慧劼
在“互联网+”时代的推动下,在中国2025战略的提出下,船舶智能化生产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船舶生产过程,通过建立生产数据库将繁杂信息快速收集、分类与处理;通过使用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获取零件详细信息,在确保质量的同时节约查询时间;在局域网内通过移动终端权限即可随时查看生产图纸,在减少纸质图纸打印的同时利于图纸的长期储存;叉车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零件相关信息,并利用地面感应系统将零件准确运送至加工单位,实现智能化运输.

半周加热横纹管内熔盐强化传热特性

时间:2022-05-29 12:39:29 作者:沈向阳,丁静,陆建峰
半周加热太阳能吸热器管给管内对流传热系数带来影响,基于此,建立半周加热横纹管内熔盐对流传热的实验台和数值计算模型,分析横纹管槽宽、槽深对管内熔盐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从横纹管绝热侧到加热侧,周向管内壁温度逐渐升高,周向管内局部Nusselt数先减小后缓慢增大至稳定。横纹管凹槽处轴向管内壁温度明显低于平滑段,凹槽处轴向管内局部Nu较大,凹槽后与平滑段交界处管内局部Nu最小。横纹管槽越宽,加热侧轴向管内局部Nu越小,管内平均Nu越小,传热综合性能评价因子PEC越大。横纹管槽越深,轴向管内局部Nu越大,管内平均Nu越大,传热强化倍数Nu/Nu ST越大。槽宽对横纹管PEC的影响比槽深明显,槽深对横纹管内Nu/Nu ST影响比槽宽大。通过线性拟合得到半周加热横纹管内熔盐传热Nu的关联式,其计算Nu与模拟值最大偏差在±7%以内。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有机番茄智能包装的研究及开发

时间:2022-03-08 22:46:46 作者:张改梅,曹玥,王璐,程明智,宋晓利,鲁建东
目的 为了研究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 AR)在有机番茄包装上的应用,再现比传统包装更多的信息。方法 通过总结增强现实技术在智能包装互动体验中的应用案例,结合有机番茄的展示特性,设计包含AR技术的有机番茄纸盒包装装潢图,并设计有机番茄的三维模型及贴图、渲染,利用Unity3D和Vuforia等程序组件开发手机应用软件,通过扫描不同图案再现不同的虚拟效果。结果 以纸盒为载体基于手机端应用软件开发可以实现有机番茄智能包装的3D动画、交互性、视频等多维化的展示。结论 AR技术改变了传统包装传递信息的方式,将AR技术应用与有机番茄包装相结合,可实现基于物联网智能包装的方案。

低能耗的隐私数据安全融合方法

时间:2023-02-25 07:35:48 作者:谷勇浩,郭达,林九川
为解决物联网安全数据融合过程中,数据隐私保护与节点计算能力及能量受限之间的矛盾,在对现有方法优缺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低能耗的隐私数据安全融合方法(LCSDA,low energy-consuming secure data aggregation),该方法根据最短路径原则选择邻居节点,并且采用 Prim 最小生成树算法建立簇内数据融合路径。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节点能耗和簇头节点被捕获的概率,同时保证节点数据的隐私性。

国际刑法中的行为控制理论

时间:2023-08-03 00:32:57 作者:江溯

仿生生物感官的感存算一体化系统

时间:2022-10-16 05:14:15 作者:王童,温娟,吕康,陈健中,汪亮,郭新
生物感官集感知、存储与运算为一体的架构使其可以高效并且实时地采集和处理外界信息, 这样的感存算一体化架构可为物联网时代面临的传感器数据爆炸问题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 为此, 本文提出仿生生物感官的感存算一体化系统, 采用不同的传感器模拟生物感受器的功能, 以获取环境信息, 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输入到模拟信号处理系统进行预处理, 这样信号不需要在模拟域与数字域之间转换, 可极大降低功耗和延时; 预处理后的信号输入类脑运算芯片中进行分析和决策, 该芯片由基于忆阻器的人工突触及人工神经元组成, 通过控制突触与神经元的连接方式, 可以实现不同的算法架构, 如全连接脉冲神经网络、卷积脉冲神经网络以及循环脉冲神经网络等; 通过运行不同的神经网络, 类脑运算芯片可以实现对不同传感器信号的识别、预测以及分类等任务; 更进一步, 将多种仿生感觉系统的识别或预测结果结合起来, 就可以实现多感官融合, 这样的系统架构可以用于自动驾驶及智能机器人等复杂的场景中.

2自由度混合驱动机器实时在线误差补偿方法

时间:2023-05-20 02:47:21 作者:王喆,张策
摘要: 针对混合驱动压力机的工作特点,研究混合驱动压力机的运动控制控制方法,以变结构控制策略为基础,提出基于逆运动学理论的混合驱动压力机运动控制实时在线误差补偿的运动控制方法,并进行仿真研究。开发混合驱动压力机运动控制实时在线误差补偿的运动控制软件,分别对混合驱动压力机试验机构无工作载荷和有工作载荷的工况进行试验研究,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实时在线误差补偿运动控制理论对混合驱动机构的运动误差补偿是正确有效的,其运动控制的控制精度、快速响应和稳定性都能达到运动控制的要求。

低自我控制、生活方式暴露与诈骗被害——基于CHFS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3-05-28 04:13:42 作者:夏一巍,陈卓,蒋霜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数据,运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和KHB法中介效应模型,尝试验证自我控制理论和生活方式暴露理论对我国居民诈骗被害的解释力,并探索两个理论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机制。结论显示:一是低自我控制者遭受诈骗被害的概率较高;二是经常从事风险生活方式的个体更容易遭受诈骗被害,但其仅对诈骗暴露存在正向影响,对诈骗损失概率无显著影响;三是自我控制理论和生活方式暴露理论之间存在一定中介效应,即“低自我控制→风险生活方式→诈骗被害”。但上述中介效应仅对诈骗暴露成立,对诈骗损失而言,并无显著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