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促脂剂对湿地松家系的增脂效果及对生长的影响

时间:2023-07-06 18:09:31
作者:王哲,刘阳,赵奋成,曾明,李福明,吴惠姗,李义良,廖仿炎,邓乐平,钟岁英,郭文冰
关键字:湿地松,产脂量,促脂剂,生长量,混合线性模型,
DOI:10.11707/j.1001-7488.20220911
查看次数:814

如需要完整文档点击下方 "点击下载文档" 按钮

目的: 明确不同成分促脂剂对湿地松的促脂效果以及对生长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广东地区湿地松的促脂剂,为实际生产中降低采脂成本提供参考。方法: 以广东省台山市红岭种子园的湿地松半同胞子代测定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不割脂(T0,生长量对照)、常规割脂(T1,试验对照)和使用不同成分促脂剂T2~T5割脂,促脂剂的主成分分别为K2SO4、萘乙酸(NAA)、苯甲酸(BA)和乙烯利(CEPA)。2018年处理并收集松脂7次,2019年处理并收集松脂6次,在处理前收集1次不使用促脂剂的本底产量,所有产脂量和生长量均进行每木测量。结果: 2018年分析结果显示,家系效应和处理效应都极显著(P<0.01),二者互作效应不显著(P>0.05)。前2次促脂效果极显著,增脂率超过135%,而第3次促脂效果有所下降,到第4次时只有T5的脂产量高于对照,但也未达到显著水平,第5~7次T2-T4均没有显著的促脂效果,仅T5依旧保持19%以上的增脂率。7次收集总脂产量显示T5促脂效果最好,增脂率为51.73%。2019年分析结果显示,家系效应在第1次收集不显著(P>0.05),在其他批次都是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各个处理组的产脂量本底值无显著差异,之后6次均显示出显著的促脂效果,增脂率29%~269%。6次收集总产量显示,T5促脂效果最好,增脂率为160.61%。各家系产脂量的排名在不同年份、不同处理间变化较大,其中家系I2和I7相对较稳定。2年的生长量分析结果表示湿地松家系效应显著,不同处理组之间的生长量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组之间树高和0.9 m的直径在1年内的增量也没有显著差异。同一年份内不同批次的产脂量有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范围0.245 5~0.854 4;不同批次与总产量的相关系数,2个年份均是第1次割脂与总产量的相关系数最低。产脂量与生长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产脂量与0.9 m高处的直径有较稳定的极显著正相关,而产脂量与树高的正相关性不确定,在不同年份以及不同的处理中不显著、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均有检测到,2018年还检测到1次显著的负相关。结论: 不同成分的促脂剂对湿地松的增脂效果差异显著,同一促脂剂在不同气候环境条件下效果也不同,本研究显示以20%硫酸与3% CEPA为主要成分的T5促脂效果最好也最稳定,且与家系无显著互作效应,适宜在湿地松林中大面积推广使用。同一株树在不同时间产脂量差异较大,在测量产脂量性状时,应避免只用第1次割脂的数据。不同家系在不同时间、不同年份和不同处理的产脂量也有较大变化。参试的11个家系中I2和I7的产脂量相对较高且较稳定。使用促脂剂在短时间内对树木高度和0.9 m高处的直径生长均无显著影响,产脂量与直径的相关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用直径作为产脂量的间接选择性状指标。虽然产脂量与树高相关性较弱,但使用T2、T3、T5促脂剂对较高树高的湿地松增脂效果更加显著。

如需要完整文档点击下方 "点击下载文档" 按钮

不同促脂剂对湿地松家系的增脂效果及对生长的影响
《不同促脂剂对湿地松家系的增脂效果及对生长的影响》
完整文档 下载到本地,方便收藏和查阅
文件号:076534
不同促脂剂对湿地松家系的增脂效果及对生长的影响
点击下载文档
不同促脂剂对湿地松家系的增脂效果及对生长的影响

点击下载 文件号:076534(点击复制) 公众号(点击复制)

x